主題演講:社群 x 虛擬實境(內容)
講者:Aaron Luber/Google VR夥伴關係經理
正式開始前,Aaron先勉勵大家對於VR,我們都在一樣的起點,現在就是趨勢,接下來會發展很快。就像從PC進入智慧型手機、平板,發展VR同樣屬於技術革命的進程,可能有人會擔心太晚進場,其實沒有關係,現在才是全力動員的時候。
Google一直嘗試於行動領域的各項研究,對於VR的研發最早是從內部的20/80工作文化開始,原先也沒預期VR會如此蓬勃發展,後來在2014年的I/O開發者大會發表Cardboard,決定要讓每個人都能運用最簡單的方式體驗VR虛擬實境,預計今年Cardboard的出貨量會到1,000萬,這都是源自於它很簡單讓人去分享,具有社交性,會想和親友家人分享,創造更多人體驗VR,有了這樣的經驗,Google今年也推出兩項新產品:
VR 行動平台「Daydream」
所謂「Daydream」其實包含手機上適合VR的高速反應模組、全新的內容平台,以及新的頭戴式裝置和遙控器。目前該系統已搭載於最新的Pixel手機上,Aaron在會場有提到Pixel很快會於亞洲上市,同時會有愈來愈多手機支援「Daydream」,他認為明年的VR發展會更不一樣,大家可敬請期待。
為什麼會推出「Daydream」?Aaron解釋其實Cardboard對於VR的體驗沒有很好,太多短暫且有諸多限制,再加上沒有頭帶固定,使用者用手拿著,轉一轉其實很容易就頭暈。所以Google希望能提供一個非常好的體驗產品讓使用者進入VR世界。
Cardboard之後,他們也認知對於VR,第一次的接觸特別重要,一定要讓使用者在整體穿戴過程中感到很舒適,而且操作容易,一點也不複雜,所以這個須放入手機的頭戴式裝置,可清洗也可調整大小,還有一個仿Apple TV的遙控器。Aaron現場簡報時也不諱言設計產品時有參考HTC Vive等同類型產品,在開發心得方面,Google和HTC皆認為使用者戴在臉上後,讓雙手空出來是重點,目的都是要讓使用者以最自然直覺的方式來感受VR,雙手可創造更多元的體驗。
個人感覺Google對於VR的策略,其實和發展Android系統相同,並沒有要和手機硬體大廠競爭,而是提供一個想法或產品雛型,重點在於軟體和平台,讓更多人體驗VR。
因此在「Daydream」系統的軟體應用面,整合Google自家既有產品,包含Google Earth VR版,同樣是在家就能環遊世界,但以前只有一個螢幕,現在是720度環景,想必更加逼真。看影片感受一下!另外他們也打造了VR版Youtube ,Aaron強調他們很關注使用者對於影片的體驗,不但重新設計每一部影片,戴上裝置看到的Youtube介面也不太一樣,透過遙控器或手勢,可直接控制上下部和快轉慢轉。
Google目前也有和許多媒體、第三方內容商合作,各種App、遊戲、影片會陸續上線,就像Google Play一樣,會有VR專屬的Store。關於「Daydream」的實際應用,小悶沒看過實品,之後有機會再補充。不過對於Google VR的發展,透過以上可知,他們的確在全力動員哩~
AR擴增系統「Tango」
為什麼Google做了VR,還要做AR?Aaron自問自答 其實兩者技術軌跡是一樣的,AR可以是VR的延伸,也可以和VR結合,甚至現在業界也有在談的MR混合實境。回到這個讓手機的相機鏡頭具有空間辨識能力的AR擴增系統「Tango」,首款已搭載於Lenovo聯想的新款手機Phab 2 Pro。
Google認為AR可以改變我們和世界互動的方式,AR就像模仿我們眼睛的觀看方式,透過「Tango」結合新的硬體感測器,我們就能從手機的相機和螢幕,感受虛擬和現實的物體結合,例如把虛擬物體加到實際空間中,讓手機對這個空間有真實記憶,可測量空間大小,以及深度感測和動作追蹤,甚至可辨識空間中牆壁、舞臺、地板的差異。
有點難解釋,最直接可理解的就是Pokemon GO(寶可夢),不過Aaron說「Tango」更上一層樓,可創造更多互動和應用,例如結合搜尋和室內導航,當使用者進到雜貨店空間後,會有虛擬平面圖找到貨架上的商品,同時可線上比價眼前實際的商品和手機螢幕裡的虛擬商品,最後簡單點選立刻購買。希望能讓AR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大幅改變現在使用手機的方式。
類似的應用,自己印象中智慧型手機剛出來時,有一款App叫Layer,藉由多圖層的擴增實境來做汽車導航。關於AR應用還有很多,寶可夢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,就如Aaron所言,現在都還是試驗階段,推測2018會是個轉捩點,google目前也還在嘗試與全球不同廠商合作開發,明年可能又會是不一樣的情況,只有當更多內容追上裝置時,更多人去思考應用,就會有巨大改變。總之我現在好想玩玩看那台有搭載「Tango」的Lenovo Phab 2 Pro啊XDD
(備註: Google不允許拍攝簡報,此篇圖片皆取自網路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▼按讚加入《好奇小悶》粉絲專頁